搜索

联华配资app 专业选择的十大误区_管理_就业率_分数

发布日期:2025-04-13 22:58 点击次数:168

联华配资app 专业选择的十大误区_管理_就业率_分数

【高三家长须知】十句话不说十件事不做!联华配资app

一、仅仅通过专业名字来考虑专业 很多学生和家长,仅仅是拿着一本学校专业的名录,就赌气式地对着那些专业名词望文生义,根据各种说不清的好恶感和混杂的偏见来选择专业,这是所有选择专业的方法中最糟的一个。

好恶感和偏见最终肯定会起作用,但是至少不要只根据一本名录来做出决定,这才是更负责任的成年人的态度,

你至少需要知道:

这一专业处在什么位置?它属于文、理、工、商等等哪个大类,有什么母子或兄弟姐妹专业? 这一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什么,专业课程是什么,选修课程是什么 这一专业有何独特微妙之乐趣,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福祉有何特殊价值。 这一专业要求什么样的特定性格,什么样的能力基础和兴趣倾向? 这一专业毕业后大都从事何种工作,就业率如何,起薪是多少,有哪些入职要求? 这一专业的长期升值潜力如何,有什么晋升、进修或其他的出路与前景? 展开剩余91% 这一专业在哪方面存在问题、限制和困难,有哪些令人难以忍受的部分。

知道所有这些事情可不简单,确实,一个人究竟能否在大学期间念上他所最最钟爱的专业其实还靠其他许多方面的运气,但至少不要太莽撞,不要在对某个专业一眼钟情后就草率地托付终身,多从不同侧面考察和检测一下才算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 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低级失误,尤其是当一些专业的字面意思很容易被领会错或出现“形似神不似”、“同名不同实”的情况。 比如:“城市管理”是做什么的?城管人员在街头收缴无证商贩货品的场面想必大家都会见过一点儿,难道“城市管理”就是为这一特定系统输送人才的吗?事实上,看一下这个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就业去向,他们的培养目标是要成为未来公共事务决策和运营管理的专业人士,不一定局限于“城管部门”,甚至并不特定局限在政府部门。 如果说“城市管理”还算一门管理学的话,与之形似的“城市规划”则是另一回事,大多数这类专业要学习一大堆建筑类课程,更侧重于建筑物的规划,偏于建筑类的课程较多。还可以搜索到一种专业叫做“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更要学习包括地质学、地图学遥感应用等科目,似乎更偏重于地理科学。 城市管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三种学科,四年后分别可被授予管理学、工学和理学这三种不同类别的学士学位。

二、以分数为主导来选择专业 相信很多人会质疑:根据分数选择专业,这也错了吗?

但是,如果是以分数来做主导因素选择专业,则是一种巨大的失误,而且这种错误观念非常非常流行! 比如,一个考上北大的女生,原本喜欢冥想天地之理,万物奥义,要进哲学专业,但是她的母亲却硬生生把她塞进了光华管理学院,理由是:哲学系分数太低,不能浪费高考成绩! 问题不在于一个打算献身于哲学的人,能否学好管理,将来做好生意——至少她本人不愿意,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有大出息,而且不浪费分数这理由也太过荒谬! 不要因为怕浪费了分数而浪费了你的志向。志向永远大于分数,志愿也根本不应该为分数所左右。假如你的分数高于理想志愿的需要,忠于你的志愿;假如你的分数低于理想志愿的需要,仍然要忠于你的志愿——读一个不离谱的、大方向一致的专业,通过副修、参加课外培训或实习等多种方式,你仍然应该去学你想要学的东西,去做你该做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地道之人原本该对自己的要求。 假如你因为高考差几分,就由想做一个律师的梦想,改到了想做考古学家;或者反之,考高了几分就从由当考古学家换成做律师的目标,这种理想不是太开玩笑了吗? 这样开玩笑似的梦想也许会带给一个人成功,但是不会带来深层次上的自我满足感;只有那些值得坚持的梦想,不为分数所动的梦想,才会带来真正的价值和像样的人生乐趣。

三、以热门程度为主要依据来选择专业 这类情况从结果上与按分数选专业相似,但考虑问题的角度则不尽相同。

按照热门程度选专业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报考的热门程度,一种是就业的热门程度。 从报考的热门上来说,报考热门并不一定等于就业热门。比如生物相关专业,其热门程度不亚于计算机、电子工程这类科目,可是IT产业是一个非常成熟、相当庞大的产业,其就业吸纳能力极为强大,而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类专业,假如不能读到博士,在实验室做过研究,就业的前景则不那么乐观。人人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不幸的现实是,生物类专业仍然没有能够给学习它的那些“生命”带来价值变现的普遍能力,更多的人得到的还是一纸期权,却不能不愁明天下锅的米。 从就业热门上来说,专业需求量大并不一定等于更容易就业。法律类专业、会计类专业,都曾经是大热的类别,但是现在看哪个大学没有这类专业?有些学校一届就能开十几个法学班,培养上千号“法学人才”,因此这些专业的整体就业状况都在变差。你可以预知,法律及会计人才不像少数一时紧俏的专业,他们会长期有巨量的需求;但是,一个专业的就业情形如何,不单是需求决定的,而是需求与供给两者的互动关系决定的。如果在这类大众化的专业中找不到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选择此类热门专业,往往也不再能成为就业上的一道保险。 看上去的“冷门”可能存在黄金机会,比如几年前我们遇到一个在西北学“铁道信号”专业的男生,一样的专业,全国不过有三两家大学开设。这样一个表情有些木讷、说话词不达意的寒门子弟,本科毕业竟被西门子和一家美国与中国铁道部合资的公司共同争抢,起薪可达5000块人民币每月,相比于那些名校热门商科专业的学生均要表现出极强的个人素质,来争抢500强外企的高薪饭碗,他得到这种机会的轻易,简直让人气恼。 但是,剑走偏锋更需要正理。不要无谓地因为古怪而选择冷门专业——除非为人古怪就是你的终极追求——在选择看上去不那么流行的专业时,你当然需要更为有力的理由,这种理由一定要基于调查,来自可靠的信息源,切勿道听途说。

四、根据特定机构的学科实力选择专业 事实上,年年都有人在讨论,到底是选大学重要还是选专业优先?

因为不同的情况,不可能一概而论。但有些人就是要先选好理想的大学,再根据目标学校学科的强弱来选定专业。 评价学科强弱的标准都是些什么呢?是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否有院士和名教授博导,是否有专业博士点等等?这些当然对一个有志于从事专业研究的人非常重要,但是你已经确定了自己要投入那一行了吗?醒醒吧!如果是一个在专业上没感觉,没野心的学生,即便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又能怎么样呢? 我们就见过一个清华的学生,高中时由于表现太优异而被保送进清华的一个热门工科专业,上大学期间,她却无意中认识了一位中科院的院士,毕业后跟随其做基础物理学一个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最后的结果是,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忍受实验室的单调生活,她的生命需要更多世俗的人间烟火,所以她转硕退学,希望直接就业。在这个节骨眼上,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难融入社会了,几年的实验室生活让自己与社会观念严重脱节,而她恰恰最想在特别需要观念和思想的传媒和教育界谋得一席之地,面对跨专业寻出路的现状,自身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专业能力,曾经的一代骄子也只有惘然叹喟。 她的问题在哪里?除去个人的一些因素不说,从专业选择的技术角度来讲,她曾是如此优秀,如此无所不能,所以,在专业问题上也几乎是必然地如此麻木不仁——她是所谓“专业麻木综合症”的一个平庸的患者,有些人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而患上此病,有些人因为不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而患上此病。所以,她就会因为那个院士在那个领域是强的,而去学习自己不了解也就不可能擅长的专业,当年的自信被置换成焦虑和对社会的极大恐惧感。

五、根据“权威”的意见确定专业 因为长期做咨询工作,我们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你觉得选什么专业最有前途?我就听你的啦!”

有个女生曾在国际著名4A广告公司工作过,又辗转地产界几年,立志要去美国读MBA,她抛给我的第一个问题竟是:“你说我毕业回来后,是做IT还是金融好?哪一行更有前途?” 我就说:“你当然是做IT界的金融——为IT企业投资、融资;或金融业的IT——为金融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这两大行业的交叉地带最好了,两边的便宜都可以占到!” 当然只是玩笑,不构成严肃的建议。可是这种行业见解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问金融或IT行当内成功或不成功的专家,他们给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每个人的私人意见。你很难说比尔·盖茨或沃伦·巴菲特会因为这样的意见而改行吧?他们本来就已经成为了各自行业都可能有辉煌前景的成就象征。问题是,假如你读完MBA以后,对这两个行业也还没有多少经验和很深刻的看法,那就什么都不要做! 同样的道理,人们不管是选择大学专业还是买卖股票之类,都不能过于倚重权威,听信一面之词,假如你对某种东西毫不知情,那就别去沾染!如果你不得不面对它,那就试着去了解全面,千万不要仅凭意见而做出重要的决定,你必须理解自己做出任何重大决定的理由而不只是结论! 一种严重而普遍的权威意见来自于父母之命,许多中国父母尤其喜欢把孩子的前途攥在自己的手心,把自己的偏见当作真理强加给他们,这是野蛮的做法。做父母的需要了解一个基本常识:真正能在未来最有出息,能在现代社会更吃得开的人,属于那些更有主见、更有胆量和闯劲儿的孩子,而不是那些唯唯诺诺型的好学生。如果在学校里都不给他们一些可以“失败”的空间,将来走向社会,就是成为看上去再美、价值再高的艺术品,也可能过于易碎。 专业选择当然重要,但是人格的自由生长则更为重要;要成为哪种人的问题诚然值得思考,但是作为一个人的起码权利和尊严则不容挑战。一个压制性的父母必然带来一个心灵有明显欠缺的孩子,这种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从有限的公开调查资料中,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的志愿填报是受父母意见的左右,但是从我们的实际经验来看,对自身专业不满意,从而陷入学业、就业和整体性精神困境的学生中,至少有一半是源于父母的不当意见压制。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难讲清的,本能而没有功利心的感情。但是不要让支配欲毁了它,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父母和子女一样会充满许多不确定的疑惑,面对爆炸性的信息而手足无措,这时候要帮助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摆布自己的孩子;更加重要的是,在喊出“救救孩子”这种口号之前,先救救我们自己:要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而不要拿出连你自己都不懂的来要求他们。

六、根据表面兴趣选择专业 我个人认为,兴趣在选择专业的诸多原则中具有第一优先顺序,非常重要。

学提不起精神的专业,也许能成为表面上的好学生,但做不成太有出息的人。但是,只有长期持久的,经过检验的兴趣才可以作为标准,凭一时的表面兴趣来选择专业肯定会遗患无穷。 所谓表面兴趣,通常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兴趣——没有真的看见过,没有真的思考过,没有真的实践过的东西在头脑里被想象得很美好。 当你说我喜欢某个专业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做过跟这个专业相关的事情吗?一个说自己喜欢新闻学,将来想做记者的人,如果你并未采访、写作过,那么其实你就已经基本没有成为记者的机会了,不要幻想通过科班训练而进入这一行,因为任何真正兴趣的核心是,它是某种自然流露,可以带来自动自发;而不需要什么承认、认证然后才开始去做。一个真正想要成为记者的人,可能没有做过持有记者证的工作,但是不可能从没采访过人和写过东西——因为这两点根本不需要任何授权。 验证你是否真正喜欢某种东西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出来试试,而不是凭幻想和读几本书。

七、根据扭曲的价值观来选择专业 人们都有很自然的价值观倾向,比如有些人就是觉得科学发现可以改变人类历史,他们向往驾驭自然,有些人觉得做说服众人的工作才带来真正的成就感,他们想驾驭人群的意志;

有些人觉得从商才是真正聪明人的选择,他们想要搏击市场经济洪流而成为财富的主人。 但是有些人则更看重跟他们喜欢或擅长的东西完全不同的方面,他觉得自身的优势毫无价值,而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自己做不到的,或表现拙劣的方面。 比如一个门户网站的资深编辑,她觉得自己只是有些文字方面的雕虫小技,实际上她在网站编辑这一职位上相当成功;但是她所受到的教育告诉她,文科都是虚的,只有理工科才带来真正的社会价值和财富。所以,她越是在编辑的岗位上得到步步晋升,越是感到痛苦不堪,决意辞职去攻读计算机硕士,将来成为网站工程师。事实上,计算机硕士学位也并不一定能让她成为好的IT工程师,也许她根本就考不上研究生,也许她缺少理工科的思维基础,也许她更实际的选择就是改变原来就很不靠谱的观念,重新投入到认识本职工作的巨大价值中来。 对于诸多流行观念,要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接纳,无意识地接纳某些偏见,这些东西早晚会成长为脑子中的隐秘病毒,随时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爆发出摧毁性的破坏力量。

八、根据专业与目标职业的浅层关联选择专业 有这么一类专业,比如教育学、新闻学、管理学,事实上可能成为严重的专业陷阱。

比如,教育学毕业后从事什么教育工作?在诸多学习教育学的人中,只有极少部分会成为空洞教育学的研究者,大部分人要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你必须定义好,自己是从事英语、数学还是心理学教育,因为实际上今后从事这类教育的大多数人,可能更应该选择英语/英语教育、数学/数学教育、心理学专业本身,而不是笼而统之的纯粹教育学。同样的道理,财经记者最好学习财经类专业出身,法制记者最好学习法律类专业出身……记者也是有行当的,纯粹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底能做哪一行的新闻相当可疑。管理学与此相似,没有无行业的管理。一个基本事实是:任何行业里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各种技术和业务行当中出身的,学管理学专业,毕业后即成为一般管理者的事情,我几乎从没见过。所以,教育学≠教师,新闻学≠记者,管理学≠职业经理人,必须要有明确的行当意识,根据行当来选择具体的专业,要比去选这些跟未来职业听上去更有相关性的漂亮专业更加实在。

九、根据现有的能力来决定专业 难道这也有什么错误吗?实际上,现有能力可能是某种熟练技术,任何人只要熟练,都可能具有,这种情况下,能力并不一定标志你的潜能。所以,根据现有的能力来决定专业也可能带来遗憾。

比如你可能会熟练地背诵高中历史知识,这可能仅仅是因为你下了苦功夫而已,你虽然可能得高分,但是对历史并无钻研的热情和深入的了解,这时候根据你对历史知识背诵的能力来选择历史专业作为大学主攻的方向就是相当可疑的,往往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说实话,如果只有一种标准来简单判断你适合哪个专业,我会选择“蓄谋已久的野心”作为唯一标准。假如在相关专业上没有一点野心,一点疯狂,一点想入非非,再优秀,再会背题、算题,再怎么样也是枉然。“野心”二字才体现了“志愿”一词的本义,它是最最强烈的志向和愿望的流露方式。

十、根据自己的弱项选择专业 为了凑足“十全”,我加上了这样一种荒谬的选专业理由,看似荒谬,其实是大有现实基础的。

任何正常人都知道应当根据优势选择专业,而根据自身弱项来选择专业的人似乎也有他们的道理。 比如,有人说:“我人文知识比较薄弱,所以选择了哲学专业。”比如,有人说“我数学比较差,在理工科这是不可避免要用到的知识,所以不如就选数学作为我的专业,大学四年恶补一下,为读其他理工科硕士打好基础……”

毁了孩子高考的,有可能不是分数而是报考!高考不能重来联华配资app,志愿哪能等待!

发布于:山西省
查看更多